國山碑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國山碑三國?吳宜興縣祝陵鎮(zhèn)2001年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山碑位于江蘇省宜興市善卷鎮(zhèn)國山頂上,立于三國東吳天璽元年(276年)。
國山,原名離墨山,相傳仙人鍾離墨于此-得道,故名。國山碑是三國時,吳天璽元年(276年),因在離墨山中發(fā)現(xiàn)石洞,即現(xiàn)在的善卷洞,當?shù)毓倭藕统紓冎篮�,當作大瑞,向皇帝上表獻媚,皇帝孫皓立即派遣司徒董朝等前往封禪,改離墨山為國山,刻國山碑,或稱禪國碑。
碑呈圓鼓形,碑形像“國”字,碑高2.35米,圍長3.30米,四周環(huán)刻通連文字,計43行,每行25字,共計約1000字。碑文篆書,為吳國中書東觀令史立信中郎將、著名書法家蘇建所書。國山碑書法結體方正敦厚,用筆樸拙遒勁,有周秦遺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碑的內容是東吳末帝孫皓宣揚祥瑞感應的立碑緣由。碑文為董朝所撰。
國山碑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早的封禪碑之一,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碑文中記載陽羨(宜興市)276年的一次地震是有關江南地區(qū)最早的地震文獻記錄,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該碑由于長期處于山頂露天環(huán)境中,至宋代已有許多字跡剝蝕難辨。南宋周必大《泛舟録》載其“南北西三面文字可辨,惟東面皆剝裂模糊”。目前僅碑體西北面下半截字跡可辨,其余均已漫滅。為了保護碑石,清乾隆十九年(1764)荊溪(今宜興)知縣唐仲冕始建護碑亭以蔽之。民國年間,儲南強先生又擴建為六角石亭。1990年重建護碑亭,并建國山碑院對其加以保護。
2001年國山碑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
濞嗐垼绻嬮崥鍕秴缂冩垵寮哥粔顖涚€崣鍌欑瑢閿涘苯鍙¢崥灞藉灡瀵ょ儤鍨滄禒顒傜法婵傜晫娈戠€硅泛娲妴鍌氼洤閺嬫粍鍋嶉張澶夌矙缂佸秴顔嶆稊锟狀棑閸忓娈戦弬鍥х摟閵嗕礁娴橀悧鍥风礉濞嗐垼绻嬫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婵″倸褰傞悳鐗堟杺濞岀粯鈧佲偓浣风皑鐎圭偞鈧佲偓浣瑰Η閺堫垱鈧冩▕闁挎瑥鎷伴悧鍫熸綀閺傚綊娼伴惃鍕6妫版ê寮锋稉宥堝娣団剝浼呴敍宀冾嚞閸欏﹥妞傛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Email閿涙瓬ytravel666*163.com閿涳拷*閺€閫涜礋@閿涳拷 閵嗏偓閵嗏偓閺呭┉CP婢讹拷2023016012閸欙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