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廣豐縣洋口鎮(zhèn)博山村,廣豐縣城西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間(923年—925年),明隆慶間毀于火,萬歷間重建,天啟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經(jīng)閣、法堂、禪堂
等12棟24廳,鑄成大銅佛、銅香爐、銅鐘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銅鐘,據(jù)說用
了3萬6千斤赤寶銅。至1952年,寺內(nèi)還保存有31間樓、殿、堂屋,面積11
04平方米。文革期間遭受重創(chuàng),殿堂被毀,佛像銅鐘焚毀俱盡,經(jīng)典法器洗劫一
空。1986年后新建成殿宇廳堂10多間,鏤金佛像幾十具,趙樸初題寫寺名
,稍現(xiàn)昔日氣象�,F(xiàn)為江西省重點(diǎn)開放寺廟之一。
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剎,晚明時(shí)曾譽(yù)為“天下第二叢林”,
佛界有影響的人士、禪師、法師常匯聚于此。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晚年閑居時(shí),在博山建“稼軒書舍”,讀書于此,吟詠頗多,寫詞十多闋。博山寺側(cè)有辛棄疾讀書處,今存遺址。明代呂夔、夏尚樸,清代傅宏彪、夏顯煜、徐光祚、劉堯裔、楊丕烈、劉梓等均有游博山寺詩文留傳于世。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huì)會(huì)長趙樸初題寫“能仁禪寺”四字位于山門,博山能仁禪寺以其曹洞博山一系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具有一定的歷史價(jià)值和地位。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
婵炲棎鍨肩换瀣触閸曨亞绉寸紓鍐╁灥瀵摜绮旈娑氣偓顒勫矗閸屾瑧鐟㈤柨娑樿嫰閸欙繝宕ョ仦钘夌仭鐎点倗鍎ら崹婊勭椤掑倻娉曞┑鍌滄櫕濞堟垹鈧娉涘ú顖炲Υ閸屾凹娲ら柡瀣矋閸嬪秹寮垫径澶岀煓缂備礁绉撮宥嗙▕閿熺媭妫戦柛蹇擃槺濞堟垿寮崶褏鎽熼柕鍡曠濞存﹢鎮ч崶椋庣婵炲棎鍨肩换瀣▔鎼淬垹鐏夊ù鐙€鍓濇禒鍫㈠寲閿燂拷 濠碘€冲€歌ぐ鍌炴偝閻楀牊鏉烘繛宀€绮埀顑讲鍋撴担椋庣殤閻庡湱鍋為埀顑讲鍋撴担鐟拔楅柡鍫灡閳ь儸鍐┾枙闂佹寧鐟ラ幏浼存偋閸喐缍€闁哄倸缍婂ḿ浼存儍閸曨垱锛栧Λ鐗埫閿嬬▔瀹ュ牆顥屽ǎ鍥e墲娴煎懘鏁嶅畝鍐惧殲闁告瑥锕ュ鍌涚▔鎼淬垹鐏夊ù鐙€鍓濇禒鍫㈠寲閿燂拷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Email闁挎稒鐡瑈travel666*163.com闁挎冻鎷�*闁衡偓闁稖绀婡闁挎冻鎷� 闁靛棌鍋撻柕鍡忓亾闁哄懎鈹塁P濠㈣鎷�2023016012闁告瑱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