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第二批省保)
時(shí)代:明、清
地址:五臺山臺懷鎮(zhèn)西北15公里
據(jù)《資治通鑒·唐紀(jì)》載,唐大歷五年(770年),代宗李豫詔高僧印度來華的三藏法師不空赴五臺山修功德,建寺鑄銅為瓦,涂金瓦上,飾佛閣為金閣,故名金閣寺。五代后幾經(jīng)重修,雖基址末變,但建筑風(fēng)格已非原貌。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至民國年間多次修葺,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遺構(gòu)。
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11萬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60余間。寺內(nèi)建筑布局分兩進(jìn)院落,前院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左右分為鐘鼓二樓,院之正中為觀音閣,面闊七間,進(jìn)深六間,四周圍廊,重檐歇山頂。閣內(nèi)正中塑高17.7米的千手觀音銅像一軀,后人于銅像之上覆蓋泥皮一層,將銅像隱于泥層之中。觀音像西南隅,塑有詔令建造該寺的唐代宗李豫像。
前、后院之間有上下兩層19間樓殿相連貫,下層為僧舍,上層分別為菩薩殿、羅漢殿、地藏殿、藥王殿、玉皇殿、三皇殿、送子觀音殿等,塑像人物繁雜,有近千尊之多。樓殿后的大雄寶殿,為后院主殿,面闊五間,內(nèi)供三世佛,十八羅漢分列兩側(cè),均保存完好。
寺內(nèi)存有明嘉靖碑2通,民國碑1通。
臺懷鎮(zhèn):臺懷鎮(zhèn)原址在五臺山中部,清水河畔,因五峰環(huán)抱現(xiàn)而得名,附近是著名的五臺山寺廟群。前清時(shí),臺懷曾為皇家行宮,康熙、乾隆多次巡游、居此。臺懷是當(dāng)?shù)丶?zhèn),每年接納無數(shù)旅游客商。.…… 臺懷鎮(zhèn)詳細(xì)信息++
延伸閱讀: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
濞嗐垼绻嬮崥鍕秴缂冩垵寮哥粔顖涚€崣鍌欑瑢閿涘苯鍙¢崥灞藉灡瀵ょ儤鍨滄禒顒傜法婵傜晫娈戠€硅泛娲妴鍌氼洤閺嬫粍鍋嶉張澶夌矙缂佸秴顔嶆稊锟狀棑閸忓娈戦弬鍥х摟閵嗕礁娴橀悧鍥风礉濞嗐垼绻嬫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婵″倸褰傞悳鐗堟杺濞岀粯鈧佲偓浣风皑鐎圭偞鈧佲偓浣瑰Η閺堫垱鈧冩▕闁挎瑥鎷伴悧鍫熸綀閺傚綊娼伴惃鍕6妫版ê寮锋稉宥堝娣団剝浼呴敍宀冾嚞閸欏﹥妞傛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Email閿涙瓬ytravel666*163.com閿涳拷*閺€閫涜礋@閿涳拷 閵嗏偓閵嗏偓閺呭┉CP婢讹拷2023016012閸欙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