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揚州市旅游

揚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揚州文峰寺
  位于寶塔路16號,省級文保單位。寺因文峰塔而名。該塔建造于明萬歷十年(1582),清康熙七年(1668)元月,山東郯城大地震,塔尖倒地。咸豐三年(1853)寺毀于兵火,由萬壽寺住持寂山募資重修,煥然一新,其時塔尖“大放毫光、萬縷千絲、盤旋而上,如孤峰聳秀,矗入云霄,水陸之人皆仰瞻驚嘆”。文峰塔為七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寶塔,每層八拱門,底層回廊式做法,二至七層為挑廊做法,塔身青磚青瓦,塔高近50米,塔頂為八角攢尖頂。遠處眺望,文峰塔既玲瓏又雄偉,表現了我國古塔建造的高超技藝。每當朝陽升起,文峰塔的塔影如筆蘸硯池,成為“硯池染瀚”一景,清人詩中有“九峰硯池塔作筆”句。文峰寺坐東朝西,門前立“古運河”碑,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第二、四、六次東渡,于此而入長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也從寺前經過。文峰寺已成為揚州塔、寺、園合一的宗教場所,2000年批準對外開放。后將市區(qū)五中內的明代建筑、萬壽寺的大雄寶殿、……[詳細]
阮家祠、墓
  阮家祠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位于市區(qū)毓賢街8號,墓地位于邗江槐泗鎮(zhèn)槐二村。祠堂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系清代學者阮元的家祠,祀高、曾、祖、禰四世。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號蕓臺,揚州府儀征人,乾隆進士,歷任要職,晚年拜體仁閣大學士、太傅,一生致力于學術研究。祠堂坐北朝南,占地約1520平方米,有頭門廳、二門廳、正殿、文選井,建筑基本完好。前兩進均面闊三間。正殿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七檁,兩邊有廊房環(huán)抱。祠南臨街圍墻正中嵌有“太傅文達阮公家廟”石額,祠東有阮元故居三進。2009年對東宅第古建筑進行修繕,并布置阮元生平展,2010年復建了西路建筑和隋文選樓,將利用隋文選樓建設揚州學派紀念館。阮家墓地占地4200平方米。東南側為阮元、繼配夫人孔氏、側室劉氏、謝氏、妾唐氏合葬墓,墓包直徑8米,高1.8米,墓前有楊文定撰“阮文達公墓表”一塊。北側分別為祖父母、父母合……[詳細]
83、儀征地藏寺
儀征地藏寺
  地藏寺位于素有“西山小揚州”之稱的陳集鎮(zhèn)鎮(zhèn)南,始建于唐代,毀于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宋代重建,又毀于宋元戰(zhàn)火,明初重建,隸屬于九華山管理。清末揚州高旻寺0師來果曾來此傳經,塑有藏身像一尊,后將地藏寺列為高旻下院,至戰(zhàn)亂期間被毀。1939年,本澄等佛家人士出于恢復古剎之舉,自籌資金重修地藏寺,建大雄寶殿及寮房十六間,后因破“四舊”被毀。 2002年,覺熙法師在當地信教群眾的支持下,移址至陳集旅游規(guī)劃區(qū)孔雀山公園處重建地藏寺,規(guī)劃用地30畝,擬建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藏經樓、靈塔、鐘樓、鼓樓、放生池和配殿等。孔雀山公園在陳集街南一里,傳說曾有孔雀棲息,樹木林立,曲徑通幽,景色宜人。山東南有神墩商周古文化遺址,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元老,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阮元曾在山西面建筑天后宮、天后樓、西山舊德祠,山南有一大幣塘,面積30余畝,中有墩子如小島,暑雨盛漲,一片彌漫,山光水色,別有洞天。目……[詳細]
揚州蓮性寺(法海寺)
  蓮性寺在五亭橋南、白塔西側,有一座距今1400多年歷史的寺廟——蓮性寺。該寺原名法海寺,又名白塔寺。建于隋末唐初,重建于元代,法海寺取意法海無邊之意�!吧徯运隆笔强滴�1706年南巡揚州時賜名。法海寺內壁畫“經變畫”,采用天然石料,根據觀天量壽佛經的內容和故事繪畫而成,是全國罕見的大型壁畫。文革時期,蓮性寺受損,破敗不堪。1996年起,市宗教部門多次進行修繕,現已修復天王閣、大雄寶殿、山門殿等多處設施。始建于清乾隆清乾隆四十九年的蓮性寺白塔,仿北海瓊島春蔭之白塔,高28.5米,由十三天、龕和塔基三部分組成,它是我國現存磚砌喇嘛塔為數不多的代表作。底層為方形臺基,四周圍有欄板。前置小臺,臺北及兩側皆筑階梯,可以登人�;醒胧谴u雕須彌座,每面各有3個小龕,龕內磚雕十二生肖圖,輔以磚雕纏枝蓮花。座上有承托塔身的覆蓮座與金剛圈。中層為龕室,形如古瓶,南面設“眼光門”,內供白衣大士像。上層為圓錐形塔……[詳細]
羅聘故居
  羅聘故居位于彌陀巷42號,又名“朱草詩林”,現為省級文保單位。居宅內有香葉草堂、倦鳥巢及住宅、書齋等。是現保存唯一的“揚州八怪”人物之故居。羅聘系清代乾嘉年間著名畫家,揚州八怪殿軍人物。羅聘祖籍安徽歙縣,世代居揚州,出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羅聘自學成才,自稱少年時即通曉十三科繪畫技法,讀過奇書五千卷。21歲時與畫女方婉儀成婚,24歲拜畫家金農為師,師生均信佛,甚為契合。金農歿后,羅聘為其料理喪事。羅氏夫婦及子女均擅畫,以畫梅為多,人稱“羅家梅派”。為求畫名遠播,羅聘一生中曾三次攜畫前往京師。第一次入京是在39歲時,以八幅《鬼趣圖》名動公卿,當日在圖上題詠者近百人。畫鬼其實是畫人,諷刺種種世相,立意十分尖銳。此畫被認為是中國漫畫開山之作。第二次入京為47歲,第三次入京為58歲。在京師他的畫名遠揚,求畫的很多,但所得寥寥,他自嘆“自憐不及啾啾鳥,占盡高枝過一生”。他曾于嘉慶元年參加乾隆千……[詳細]
86、華氏園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氏園
  華氏園位于斗雞場2、4號,為華氏鹽商住宅,建于清代晚期。該建筑體量較大,正門現在斗雞場4號,后至馬坊巷6號。正門為磚雕水磨門,進門為三間門廳,一小庭院。整個建筑群分中、東、西三路。正門為中路、東西各有一火巷與東、西建筑相連。東路第一進三間一廳,已改造,難辨舊貌。第二進為四間花廳,舊有水池一方;第三進、第四進為磚木結構二層小樓。第三進小樓為上下四開間,第四進為五開間小樓,與中路正房相連。中路西路中四進為三間兩廂式住宅群,前后以天井相連。中路后一小庭院,連接l形座西朝東,座北朝南各三間小平房。該建筑群高低錯落,庭院相連,建筑,結構完整,為晚清時期鹽商住宅代表之一。東路后進為小庭院,庭院東南角有飛檐漏窗方亭,向北殘存黃山假山,假山北二層三開間磚木結構小樓一座。2008年修繕,現為特色客棧組成部分。揚州錢幣館2007年陳展于東關街306號胡仲涵故居內。照廳內有“鑄錢史”和“考古發(fā)現”圖片展;有銀行……[詳細]
龍虬莊遺址
  龍虬莊遺址是江淮東部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高郵市市區(qū)北約10公里處的龍虬鎮(zhèn)。龍虬莊遺址從1993年開始發(fā)掘,總面積4萬多平米,現已發(fā)掘面積1335平米,清理了新石器時代的房址4處、灰坑35個,墓葬402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類文化遺物二千余件。考古發(fā)掘證實了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間江淮東部存在著一支面貌獨特、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龍虬莊的居民有著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組織和宗教信仰,不僅從事采集和漁獵生產,還飼養(yǎng)家禽和農業(yè)生產,制造各種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和原始藝術品。1997年9月,中外考古專家云集高郵,對遺址實地考察研討,確立了江淮地區(qū)史前文化——龍虬文化。它的發(fā)現,再次證明了江淮地區(qū)和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發(fā)源地。1993年龍虬莊遺址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88、仙鶴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鶴寺
  該寺為南宋德佑元年(1275)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孫阿拉伯人普哈丁來揚州傳教時募款所建。與杭州鳳凰寺、廣州懷圣寺、泉州麒麟寺齊名,并稱我國四大清真寺院。此寺融合了伊斯蘭建筑和我國古代建筑的風格特點。在興建此清真寺時就按鶴的形體從“嘴”到“尾”布局。大門對面原有照壁墻為“鶴嘴”(1958年拆毀);寺門是仿唐建筑,翹角牌樓,猶如鶴首昂起;從寺門至大殿,是一條狹長彎曲的甬道,形似鶴頸;大殿相當于鶴身。大殿南北兩側有飛檐起翹的半亭,如同鶴翼(南側半亭即望月亭,北側半亭已圮);大殿后左右兩側庭院,有古柏兩株,謂之鶴足。殿后原臨河,遍植竹篁,形如鶴尾(填汶河筑路后竹篁不存);大殿前,左右兩側各有水井一眼視為鶴目。每逢伊斯蘭教節(jié)日,中外信仰者往往在這里聚禮,今日仙鶴寺已成為揚州和阿拉伯友好交往的一座標志。2019年10月7日,仙鶴寺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交通位于市區(qū)南門街,背靠……[詳細]
89、重寧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寧寺
  重寧寺時代:清地址:位于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區(qū)長征路15號該寺曾與天寧寺、建隆寺、慧因寺、法凈寺、高旻寺、靜慧寺、福緣寺并稱為清代揚州八大名剎,始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寧寺因為是奉旨而建,所以規(guī)模、形制、質量都比一般寺廟為勝。歷史上的重寧寺,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佛像精美,有關形制完全是按照皇家的規(guī)格來制作的。李斗說,揚州八大剎的佛作,可與蘇州寺廟媲美,“而重寧寺佛作,則照內工做法”。按清代的建筑法則,分為官方、民間兩大類,官方建筑法則又分內工、外工兩種。所謂“內工”是指宮殿園囿造法,所謂“外工”是指城池倉庫造法,兩者都屬于皇家建筑法則。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克揚州,建成70年的重寧寺與城內絕大部分寺廟一樣遭遇毀滅的命運。光緒十七年(1891)和光緒二十七年(1901),重寧寺兩次重修。民國年間,重寧寺規(guī)模雖大不如前,但其在全國佛教界的地位依舊很高。1929年,中國佛教會舉行全……[詳細]
90、劉氏五之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氏五之堂
  劉氏五之堂劉氏五之堂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城中社區(qū)姜家巷13號,原五之堂有東中西三條軸線五之堂,現存五之堂為西軸線五之堂,建于清嘉慶年間。現存五之堂,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座北朝南,前后五進,每進五間,前四進前有廊軒,第五進為雙層0。東側有廂房一排6間,共有房間36間。窗、梁、廊檐雕刻俱精。第一進門楣上原有匾額曰“太史第”三字,文革時匾牌被毀。五之堂建筑均為清中期特征,梁架為“月梁”,兩層樓房梁架雕刻精細。外墻山尖磚雕裝飾考究,下檐有一方形鏤空磚雕。劉氏先祖于明正統(tǒng)(1447)年,從蘇州遷到寶應,此宅為十二世祖劉彥矩(太史第)的住宅,以《中庸》問政篇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而命名為五之堂。劉氏祖輩為書香門第,詩禮之家,出現許多杰出學者,其中劉臺拱、劉寶楠、劉恭冕是為大家所熟悉的經學泰斗大師.五之堂現存建筑規(guī)模較大,主體型制完整,風貌依舊,內涵豐……[詳細]
大芝麻巷民居群
  大芝麻巷民居群位于大芝麻巷18、20、34、36、36-1號,清末民初建筑。該民居群為以36號為中心,東側為34號之一,西側為36號之一,坐北朝南。18號民居,民國初期建筑。住宅坐北朝南,前后兩進,三間兩廂對合式住宅,中以天井相連。此宅結構完好,木槅門、窗保持原樣。20號民居,清代建筑。水磨磚雕門樓,兩開間門廳。入內,北側原有花廳三間,現已改建;西首二道門,進門為小過廳,中間為天井,北有住宅四進,均為三間兩廂。該建筑內部結構及槅扇門、窗,均保存較好。36號民居,前為照壁,上有磚雕“鴻禧”二字,住宅前后四進。第一進為門廳,面闊三間,入內中為天井,三面回廊。第二進為大廳,面闊三間,前置卷棚。第三、四進為三間兩廂住宅,中以天井相連。34號之一民居,前后三進。第一進書房三間,東側為廂房(龍梢)。第二、三進為三間兩廂式住宅。36號之一民居,前后三進,第一進為三間客房,第二、三進為三間一廂式住宅。36……[詳細]
揚州麥粉廠舊址
  揚州麥粉廠舊址位于在便益門街、運河西岸,建于上世紀30年代。揚州麥粉廠是揚州近代工業(yè)起步的見證,俗稱為揚州早期兩爿半工廠之一。大樓建筑中西合璧,南向,磚木結構,面闊九間,進深四間。現保存有該廠當年使用的一臺德國西門子發(fā)電機。該建筑是揚州僅存的近代工業(yè)遺產。麥粉廠位于便益門外古運河西岸高橋南街2號。前身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創(chuàng)辦的高郵裕亨麥粉廠,1931年因高郵城遭洪水,戴姓業(yè)主將廠址遷移揚州,并易名為揚州面粉廠興記股份有限公司,建磚木結構五層樓廠房一座,時為揚州城的第一高大建筑�?谷諔�(zhàn)爭期間為侵華日軍控制,為其磨制軍糧。新中國成立后,揚州麥粉廠成為揚州粉面工業(yè)主要廠家,1954年9月公私合營后,企業(yè)規(guī)模明顯擴大。1983年,揚州麥粉廠生產的綠壽桃牌標準粉和特制粉,分別被評為商業(yè)部質量信得過產品和江蘇省優(yōu)質產品。2001年,原麥粉廠廠房經維修后改為揚州工業(yè)博物館。2011年12月,江蘇……[詳細]
郭村戰(zhàn)斗指揮部舊址
  郭村戰(zhàn)斗指揮部舊址位于江都市郭村鎮(zhèn)塘頭村花園組于氏姊妹樓。1940年7月8日,粟裕根據陳毅的指示,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機關及主力0團,新六團和留在江南的“挺縱”二團沖破重重-,渡江北上,到達江都縣塘頭地區(qū),與陳毅率領的新四軍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7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原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改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揮,劉炎、鐘期光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集中塘頭、郭村的新四軍7000余人,整編為3個縱隊和1個獨立支隊。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和實際情況,決定東進黃橋地區(qū)。7月25日,陳毅、粟裕率3個縱隊從郭村塘頭出發(fā),東進黃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設在于氏姊妹樓內,于氏姊妹樓原為清光緒12年(1886)進士官知府,翰林于齊慶府邸。解放后此處是歷屆區(qū)鄉(xiāng)政權所在地。1986年,被江都縣委、縣政府定為“江都縣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中共江都縣委、縣政府在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詳細]
94、同松藥店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松藥店
  同松藥店寶應同松藥店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安宜鎮(zhèn)學墩社區(qū)南大街54號,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取同心同德,松柏常青之意。1965年,藥房后面增筑了藥材加工間�,F存店鋪和藥材加工間共三櫟房屋,占地面積450平方米,建筑面積247平方米。藥店店鋪坐西朝東,前后兩進,均為上下兩層樓房,中有過廊相連。第一進面闊四間,進深七檁,硬山頂,屋面小瓦,室內梁架穩(wěn)固,一樓鋪闥門已改成玻璃門,室內裝修;二樓雕花格扇門窗保存完整,門外梁架雀替木雕精美,室內木地板等完好。第二進面闊四間,進深五檁,硬山頂,屋面小瓦,梁架完整,室內木地板、木樓梯等保存完好,惜一樓也已裝修,后山墻南端有福祠痕跡。藥材加工間坐北朝南,上下兩層,面闊六間,進深七檁,室內梁柱較粗,木樓梯、樓上木地板等保存完好,惜前墻大部分改動,砌成實墻,僅存部分門窗,屋面已重新翻修。該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風貌,結構完整,且見證了近代百余年寶應醫(yī)藥……[詳細]
95、揚州白龍廟
揚州白龍廟
  白龍廟位于揚州市西郊森林公園內(儀征市劉集鎮(zhèn)白羊山),始建于唐宣宗年間。相傳曾有一對夫婦居于白羊山中,感天地而孕,生下一白色蛇狀怪物,婦人當即被嚇死,而后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白色怪物騰空而去,當地人稱之為“小白龍上天”。龍父為妻立墓奠祭,小白龍為報生養(yǎng)之恩,每年六月都會來此祭母哭靈,此日必是風狂雨暴,當地人皆稱“小白龍回家”。天長日久游出一條彎曲的河流,便是現在的“龍河”。人們?yōu)榍箫L調雨順,在此山上建廟一座,稱其為“白龍廟”,至今香火鼎盛。白龍母墳如今尚存,墳前有一圓形洼塘,名為“白龍窩”,傳說是龍父當時倒胎水和小白龍由此升天甩尾所致,水雖不深,但大澇不溢,大旱不涸,常年均保持一定水位。 原廟宇在破“四舊”中被拆毀,1984年,文忍法師在當地信教群眾的支持下重建,占地30余畝,現已建成大殿,東、西配殿,寮房等。 地址:儀征市劉集鎮(zhèn)白羊山 電話:0514-83831004……[詳細]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风光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Email:bytravel666*163.com(*改为@)
  晋ICP备2023016012号-1